蘿芮。理查森「夾縫中的女人」:給所有可能成為第三者或可能需要面對第三者的妳(第二十週)

讀完整本書不需要三個小時,卻可以避免自己不知不覺掉入陷阱,耗掉人生的三個月、三年或三十年,給所有可能成為第三者或可能需要面對第三者的妳。

整本書的材料來自於一位社會學教授,基於社會學與女性主義的觀點,對五十五位第三者的深入訪談(單身女性,不包含黑人女性、與情人生下孩子的、與情人結婚的),作者認為最有希望的部分是:

「拒絕再當第三者,接受『我可以終生不和男人有浪漫關係』的女性,將來再進入兩性關係時,最有可能與男性建立誠實、平等的關係。因為她們在經濟和心理皆獨立於男人之外,不需要湊合,不會妥協去接受一種不符合理想的狀態,不接受退而求其次。這些女人是以真正平等的個體姿態,進入兩性關係。

她們沒必要再當『尋找一段美好戀情卻陷入欺騙』的新時代第三者了,因為她們本身已擁有許多現代女性所追尋的------自由與安全感。」(引自第255頁)

讀到太多太多關於第三者的新聞報導,我並不知道如何去理解這些新聞中對於第三者的描述、對於正宮的同情、對於渣男的譴責,我既覺得這些報導相當程度地妖魔化了當事者,卻也不可避免地感到威脅。有些時候,我覺得幾乎所有的女性,都在成為第三者或是即將被第三者威脅的正宮的路上,這讓悲觀主義者的我,不禁覺得相當不適。而要避免不必要的恐懼,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具體地研究並理解恐懼的對象。

一、第三者的成因

以社會結構的角度來說,第三者的出現幾乎是不可避免的。整體來說,男性所擁有的機會和權力仍然遠多於女性,而文化上來講男性偏好「往下娶」、女性偏好「往上嫁」,適合配對的單身男性嚴重不足,再加上男性偏好年輕女性,因此在數量上,單身女性面臨嚴重劣勢。

同時,社會的期待與女性對於自我的認同皆高度仰賴於能否得到一位男性的愛。因此,在受到強烈引誘的情況下,用不那麼良好的手段達成目標,似乎也就成了情有可原。

二、男女間對於異性互動的認知差異

在社會成員大多數仍是異性戀的前提下,所有的異性互動,都仍有相當程度的性元素,雙方均會下意識地評估彼此的性魅力,但為了維持正常的人際互動關係,進而有所壓抑、忽視。男性希望證明女性實際上對自己有性趣,女性則希望證明男性是因為她這個人本身對她感興趣,而不是因為性。在此前提上,雙方極有可能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造成誤會,混淆彼此對於這段關係的定義。女性會把所有可能的信號關掉,用「友誼」為名遮蓋一切曖昧的可能性,而男性則會樂觀地解讀這段關係的發展可能性,並且小步小步地推進彼此間的距離。

「每個女人都有一套特定的需求要靠否認現實來滿足,因而這份『自我安慰』的清單可以無限延伸下去。而在這一點上,可能與常規中的女人頗為相似。『拒絕承認現實』是所有女人得以適應這個男人統治的世界,生存下去的一個主要機制。」(引自第70頁)

三、已婚狀態造成的秘密世界

第三者的愛情關係是秘密、隱私及有相處時間的限制。這構成了極度浪漫的背景,催化了過於理想的浪漫愛。這幾乎就是一座孤島,沒有人要求你成為一個大人,你可以在有限的時間、有限的空間裡,扮演一個你理想中的男性或女性,這幾乎就是一場戲,因為背離現實而極其夢幻。

「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Georg Simmel在八十年前寫道,秘密『對事實的隱藏』,是人類的一個主要成就,因為它『讓世界可以無盡地擴大』,使得創造一個『與現實世界並列的第二世界』有了可能性。這個世界可以一直作為秘密居民們的私人島嶼,當作完全屬於他們自己的夢幻島。」(引自第110頁)

由於這樣的關係對外不公開,所有的一切都僅僅圍繞著兩個人,與社會身份無關,與現實無關。他們可以自主定義這段關係,也會異常珍惜相處的時間,他們在一起本身就是個秘密,在反覆地相處之中,在秘密之上又疊加了更多秘密,使這段親密關係顯得異常深刻。在隨時可能結束的關係之中,已婚男人更容易放棄偽裝,說出自己真正的情感,而單身女性也會傾訴自己社會生活上的不如意,兩方都感到異常安全且自在,因為他們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像是在公路旅行的鴛鴦大盜一樣,只有現在,只有彼此。

「事實上,歐洲與南美的貴族長期以來的慣例是:比起妻子來說,更愛情婦,而在情婦面前的情感更脆弱,原因就在此。畢竟,在一段長度有限、時間亦有限的隱蔽關係中,充當一名好的聆聽者並做到坦露情感,相對地比較容易,尤其是已婚男人若做到這些,就可以把婚外情關係維持得更長久。」(引自第116頁)

四、第三者的情感策略:撤離、劃界、遮蓋與編演,假裝妻子不存在

撤離,為了配合情人的時間,在生活上失去了自己的重心,減少和他人的交往,更加重了自己對於情人的依賴。
劃界,將自己在時間上或空間上劃分成互不干涉的角色們,習慣於不是一個完整的自己。
遮蓋,用其他名目掩飾。
編演,對別人說謊。
這些手段,說實在的,就是第三者對於自己和他人的自欺欺人。把維繫這段關係的成本,放在自己身上,用自己的不便,來換取情人的方便。

為了減少負罪感,假裝妻子是壞人,假裝妻子是物,或是根本否認妻子的存在,以避免加重自己的罪惡感,也減少被報復的恐懼心理。有些時候,會隱然形成妻子與第三者間的競爭關係,又或是某種荒謬的婚姻幫手理論,認為自己在幫助妻子維繫婚姻。很有意思的是,不把人當人看的人,也容易不把自己當人看。在這樣扭曲現實的濾鏡之下,第三者看不到自己放棄了什麼、傷害了什麼,反而把自己的價值觀狠狠打碎一地。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看待男人的外遇:在這種關係中,女人與女人對立,而那個男人所得到的好處比她們都多。」(引自第162頁)

「既是第三者,又是一個重視女人,不想賦予男人力量來對付其他女性,也不想分化女性的女人,這不可能,兩種身份並不相容。她會因妻子的存在而感到負罪,會為兩個女人被動地陷入爭鬥而傷感,會對情人感到憤怒。女性主義的審視,會變成她身為『前第三者』繼續生存下去的手段。」(引自第178頁)

五、不對等的關係

長期而言,單方面地由情人決定會面的時間、頻率,而且無法共度重要節日、無法守諾,會使第三者對於自己的自信和自尊降低。這些事實,短時間看來浪漫且可以忍受,長時間則讓人感到孤單且不受尊重。在這種情況下,若是情人品行不端,有時更會惡化為心理虐待或身體虐待,甚至是有別的第三者。

「通常,當一個人失去自信和自主的感覺,便動彈不得,會把遭受不良待遇視為自己活該,認為是自己應得的,而且無法想像還有其他更好的出口。
當女人在戀情中失去自信時,會試圖修復關係,對於這份愛的依賴性愈強,她就愈傾向於加以修補,而非離開。而最終,愈是因戀愛而失去時間、自尊和夢想的女人,正是愈難放過自己的,投入的時間愈多,也使她愈難抽身。」(引自第201頁)

六、關係的終結

也許因為本書訪談的對象的關係都沒有善終,所以此部分相當悲觀。情人和第三者之間,往往找不到足以支持長期穩定關係的信賴感,也無法經受現實生活的考驗,因此事後多以分手作結。即使因此婚姻終結,情人也會去尋找另一段新的關係。

而第三者本身的主動性,是否有能力決定何時抽身,相當程度地影響了對於自我的認知。否則,結束本身也會造成對第三者更多的傷害。因為過於期待,因此深受其害。

「人常常不知不覺地地選擇了一個愛人,是因為這個人可以幫助他達到目標,不是因為受其性魅力吸引那麼簡單,而是因為這個愛人是『有用的』,但一旦用處沒了,這段關係也就瓦解了。」(引自第204頁)

「女人在戀愛中愈獨立,愈會認為是自己讓關係慢慢終結的。她將關係的結束,看作是自己所做的一系列選擇所產生的結局,符合邏輯,她所做出的每個選擇,都使她與這段關係漸行漸遠。」(引自第226頁)

七、第三者給男性的賦權

「第三者要完全受到寬恕是不太可能的,因為男人在婚外情中的權威,源自於這種戀情的秘密性以及其不為社會接受。對第三者的污名導致了婚外情的秘密性質,也正是它給了男人掌握兩個世界的權力。
男人掌控著他的兩個世界,靠的是讓女人之間保持隔離,讓女人互把對方看成威脅,當作是與自己競爭同一個男人的對手。
被分裂之後,女人就被征服了。」(引自第247頁)

在性別逐漸平權的世界裡,男性有許多特權是慢慢在消失當中的。而第三者的親密關係中,時而是心理上依賴、時而是經濟上依賴,都讓男性可以重新取回部分特權,重新得到可以宰制別人的快感。我們持平來說,第三者的出現,大部分的情況下,都是由男性主導開始和結束的。因此,妻子和第三者都只是在男性的遊戲規則下,時輸時贏的參賽者,對任何一方來說,都不是對等且誠實的關係。

男性對於第三者講述的妻子,往往與事實有違,他們與第三者的關係,完全是建立在欺騙之上。而遭受背叛的妻子就更不用說了。這種關係,對於第三者和妻子,都不利於自信和自尊的建立,讓她們距離成為一個完整的人更加遙遠。

八、小結:惡是善的缺乏

讀完全書,我有一個簡單的感想就是,我既無法接受當一個第三者,也無法接受一個有第三者的對象。如果對象有了第三者,其實他就是逃避在真正的親密關係之中成長,逃避作為一個完整的大人生活下去,他不僅僅傷害了我,也傷害了那個原本可以成為完整的人的第三者。更進一步來說就是,他對自己不夠誠實,所以選擇不去面對自己人格上的不足,而是選擇用謊言去巧取豪奪本不應該屬於他的事物。

每個人都有其侷限,每段關係也都有其侷限,但同時每個人也都有機會成長,每段關係也都有機會改變。如果有所缺憾,那麼就應該誠實地面對,找尋突破的機會,或是在清晰地面對自己後承認自己的不足和有限,也同時接受不那麼完美但剛剛好的關係。

第三者的出現,是由於自己無法給自己安全感和自由感,所以用物化他人的方式來替代這些需求。這是對自己的要求不足,對自己的觀察不夠深刻,對自己的信心不夠所產生的惡。

就如同聖奧古斯丁所言,惡是善的缺乏。我們明明知道有平等、誠實的關係卻不去追求,用謊言來欺瞞自己,才會有第三者的出現。當然真正美好的事物總是特別艱難,短時間來看,用第三者來讓自己獲得滿足又快又有效,但長時間來看,第三者卻是粉碎掉自己對於自己和他人的信心。

我們無法迴避掉整個社會制度對於第三者的引誘,也無法否認人有向下沈淪的惰性,但我們可以期許自己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一個不自欺欺人的人,一個主動地去決定自己是個怎樣的人、過著怎樣的生活的人。

如果人生是一場遊戲,我想要自己決定自己的遊戲規則,而不是被別人的遊戲規則綁住,痛苦且毫無尊嚴地等待別人的選擇。於是,一切便不再如此可怕,我們仍然可以期待,可以相信。

書籍資訊:
書名:夾縫中的女人
作者:蘿芮。理查森
譯者:羅愛萍、王蜂
出版社:寶瓶文化
博客來介紹頁面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