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原妃名子的不成形狀的人們

https://ja.wikipedia.org/wiki/芦原妃名子

蘆原妃名子筆下如同濃厚的小說般的漫畫,每一頁都有滿溢出來的故事和人物的情感。
可以感覺得到背後還有更多畫不進去的時刻,而每一個故事都自成一個世界。

在租書店看完了pieces,始終忘不了裡面提到的譬喻:
有的人只會搭上對的公車,
有的人一旦發現搭錯車,就會立刻下車,
有的人只會搭錯車,
有的人即使發現搭錯了車也不會下車。

主角就是感覺得到自己搭錯了車,卻遲遲下不了車的那種人。
一開始會以為是因為主角喜歡上了不那麼好的人,
與社會的眼光相背反,
但隨著故事的開展,
會漸漸發現因為不想讓自己受傷地去愛人,才是所謂的錯誤,
不能夠承擔起自己去解讀這個世界的責任,成為自己世界的中心才是真正的錯誤。

而裡頭每一個人物所看見曾經共同度過的時光,
都折射著不同的光澤和顏色,
即使拼湊在一起,
也只能在一瞬間稍微看見真實的影子,
但那真實無比醜陋卻也無比美麗。

用心理學的角度把人性刻劃得很深很深的漫畫,
關於不夠完美的普通人如何在家庭裡和關係裡互相傷害又互相深愛著對方,
在離壞掉只有一點點的距離上面,
仍然試著當一個人。

我很喜歡裡面說的孩子和大人的不一樣,
也許大人就是因為會真正受到傷害,
卻仍然能夠只用自己的看法重新組建下一個自己,
才會成為大人吧?
而一旦把組建下一個自己的決定權交給別人,
那麼只有身體會長大,
心並不會。

而且,在故事裡意外地發現心理諮商師和當事人之間的移情作用,
同樣也可以作用在非常醜陋的地方呢。

活著,只能接受並試著改變自己吧,
而想像具體的個人如何體驗和自己一同度過的世界,
比起抽象的社會如何看待自己,
更能夠讓我們認識真正的自己。

蘆原妃名子的砂時計和bread & butter,也都是非常好的漫畫。
砂時計和pieces一樣是泛著灰色調的厚重故事,
講述孩子們如何消化傷害活下去並試著去愛人的故事。

而bread & butter更多在講人與人如何互相原諒,甚至原諒自己的故事,
也許因為主角是受過傷的大人們,
所以有能力慢慢地做麵包,
讓自己的傷口慢慢痊癒吧?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說:

砂時計,母親自殺的女兒如何相信自己可以幸福地活下去也沒有關係。

pieces,無法體會自己情感的孩子們在反覆受傷之後終於能夠用自己的方式去感覺世界。

bread&butter,用做麵包的心把失敗了的人生再活一次。

而我想,我們都還是孩子,還在成為正經的大人的路上。


留言

  1. 我也好喜歡蘆原妃名子的作品,每個階段回去看都會有不同的感觸。感謝您的心得,提醒我近期忙完要再回去複習一次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重讀會有很多想法呢,會漸漸知道某些原本不能理解的角色。謝謝您喜歡:)我個人則是期待蘆原妃名子的漫畫日劇化,有很細緻的角色描寫和很美的句子,應該很適合的:)

      刪除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