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查.史華茲「脆弱卻驚人的內在力量」:想像另一個自己和自己對話

如果有一種理論,能夠讓你暫時忘記自己現在的狀態,專心地去想像另一個比較不受到現在的情緒、感受、情節、習慣、過去的記憶、對於未來的恐懼種種障礙所影響的自由而且完整的自己,讓那個自己和現在感覺受困的自己,溫柔、平和、有耐心地進行對話,讓你自己和你自己搞清楚自己是為了什麼而做出這些反應,讓你自己替自己的問題找出可行的答案。那麼,這或許會是一個方法,讓你可以給自己多一些空間、多一些選擇,多一些機會,去試試看如果我這麼做的話,事情會不會變得有一點點不一樣。

作者的理論主要可以分為三個部分,括號內文字為書本摘錄。

第一個部分,你所感到困擾的情緒、互動模式、習慣,都能夠化約為某一個部分的你自己。

你要試著把這個部分獨立出來,試著客觀地不帶評價地和他或她建立某種關係。也就是說,把那個部分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去理解、接受。

「與思維或情緒建立聯繫聽起來似乎有點奇怪,但這是無可避免的。思維和情緒與我們同在,我們勢必會以某種方式與他們建立聯繫。就像面對家裡或職場中那些難搞的人,他們如何影響你,以及你如何與他們互動,都會導致不同的結果。」

比起保持距離、冷靜的說法,我認為試著去建立某種關係,反而是一種比較容易讓自己有意識地去選擇怎麼接受或是處理這些情緒的說法。感到焦慮的時候,很容易直接就把全部的自己等於焦慮,全心全意地沉浸在焦慮裡面,或是太不願意接受而急著否認。前者的話,無法分離自己與感受,後者的話,則是假裝感受不存在、壓抑感受。
選擇去和自己的焦慮建立某種關係,就先建立了一個友善的前提,你選擇承認焦慮(或是其他負面感受)的存在,再來,關係本身可遠可近,可以寬鬆也可以緊密。在這些區別之中,你也給了自己一個可以後退的空間。如果真的很難以承受,就是先遠遠地保持距離,冷靜地觀察就好。如果稍微可以對話,就可以試著靠近一點點,去看清楚一點,去提出一些中性的問題,去知道多一點自己為何會有這樣的感受。
這種說法提供了一個安全的想像空間。在這個空間裡面,你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去試著搞清楚那是一種怎樣的情緒,你對這個情緒有著怎樣的情緒,你會想要主動跟這樣的情緒保持怎樣的關係。

「也許生命中所有的惡龍都是公主,等待我們有朝一日展現美麗和勇氣。
也許生命中一切令我們恐懼的事物,內在深處都在無助地等待我們給予關愛。」

這是作者引用詩人里爾克的句子。主要是在表達,如果試著把那些情緒當成一個人類,讓他們用自己的語言慢慢地搞清楚、述說自己為何要表現得如此極端、具有攻擊性,或許那些兇惡、堅硬的外表下面,只是想要保護自己的脆弱與不安。

第二個部分,你實際上擁有一個所謂的真正的自己,一個能夠真誠地關心、保護、愛那些你可能沒有那麼喜歡的部分的自己。

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形容詞和抽象的說法去包裝。但我個人偏向認為,那就是一個可以長期運作也不會帶給你任何情緒上、生理上、社交上的困擾或壓力的健康狀態的自己。也可以說,作者想要讓你去想像一個不受到那些不好的經驗影響的、獨立自主的、在能力範圍之內的、最好的版本的你。

「如果你說我的某部分感覺,而不是我感覺,那麼對他人揭露自己的羞愧感時,會是什麼感受?如果你全然相信這些部分與你的真實自我不同,且身為自我的你能幫助它們轉變,又會怎麼樣呢?」

比起所謂的多重人格,我更傾向於解讀作者認為,當你感受到什麼的時候,並不會是全身心地都只能感受到什麼。藉由把那個部分貼上標籤、獨立出來,你就有機會去看看其他的部分在想些什麼,手上擁有怎樣的可能性。有點像是在一片漆黑的舞臺上,有一個人被打亮了,他在被打亮的小小圓形的白色空間裡怎麼樣都找不到鑰匙,但是也許,在漆黑的舞臺上,在現在沒有被燈照亮的地方,鑰匙就在那裡等著他。那麼,這種說法,就像是換一盞燈,照得更遠一點、更亮一點,讓你不會只有那個情緒,只能感受到、只能用那個部分思考。如果是不生氣的你,會怎麼想?如果是不鑽牛角尖的你,會怎麼想?如果是不焦慮的你,會怎麼想?藉由這樣的想像練習,讓你擁有比本來多一點的選擇可能性。

簡要地說明的話,作者希望你相信你擁有一個所謂的真正的自己,希望你在自己的心中去尋找你真正的自我,這個自我本身是相當平靜,帶有不評價的好奇心,能夠去信賴他人與自己、關懷他人與自己,也能夠和別人產生真誠的連結,對自己有自信,有勇氣去進行創造。這個自我是沒有創傷,沒有被自己過去的經驗扭曲,沒有為了得到怎樣的結果而刻意去扮演怎樣的角色。依照我現在的理解,我認為這很有可能是一個你自己處於一個不害怕什麼,不恐懼他人評價,不被自己所想像的他人會怎麼判斷自己,不被自己想像出來的過去和未來過分地影響,不是試著用自己的偽裝去交換什麼,而可以長久地真誠地健康地保持這種狀態生活、做出決定的話,你始終都會覺得很自在輕鬆的狀態。

第三個部分,藉由這個所謂的真正的自己,你開始試著去和你所困擾的那些部分互動,讓你對於那些所謂不好的部分有更完整、更新的認識,在這些新的瞭解之後,你就有機會得到一些新的做法、新的機會。

你就不只有原本的選擇,而可以從那個部分的反應和真正的自己的反應中做出一個選擇。最終你即使依然擁有同樣的困擾,但是你不會受限於原本的那個部分所提供的選擇做出反應、做出行動,你始終能夠保持一定距離地用別的部分去想想看,自己是不是可能有其他的選擇,能夠更好地對應眼前的問題,讓你能夠更為自在、真誠地活著。

「因為這個部分看起來跟自我無比相似,因此對許多人來說,它是最難察覺到的保衛者。唯一讓我能察覺到自己心中存在這個部分的方法,就是檢查我的內心開心的程度,並留意自己與人互動時是否帶著任何目的。」

反過來說,作者也有提到你也有可能只是刻意去創造一個去模仿這樣一個版本的自我,但是背後還是帶有一些評價、一些潛在的目的。我讀起來,有點像是你是一個真的有智慧地生活的人,或是你只是講了一些聽起來有智慧的話,做了一些看起來有智慧的事情,但是你的心裡並不是真的這麼想的,那只是一個理論,只是一個你對自己對別人做出的偽裝。也可以說是,這是一個比較著急的版本的自己。想要跳過那些麻煩的觀察、麻煩的等待、麻煩的建立信賴關係,想要直接找到所謂的答案,即使那個答案可能只是別人的答案,不是真的屬於自己的版本的答案。

作者藉由這些框架,想要讓你相信你是有這些不好的部分,但是你同時也有好的部分,不要只緊緊地盯著那些不好的部分去看,以為自己就是等於那些不好的部分。藉由深化對於自己的全方面的理解,去找到、去建構、去創造一個你可以想像得到的一個不過度勉強的版本的自己。作者一方面刻意去除掉了人們有時候下意識在自己跟自己的缺點之間的等號,一方面則是刻意去強化、引導人們下意識地去想像自己和自己可能擁有的優點之間的等號。換句話說,你有機會看見自己給自己的詛咒,那些詛咒並不是你的全部。同時你也有機會重新給予自己祝福,讓自己試著想像一個真正的自己,有耐心、信心和勇氣去傾聽那些部分真正想要說的話,重新認識自己,重新定義自己。

書籍資訊:
書名:
脆弱卻驚人的內在力量:IFS創始人用三個練習,帶你化解過去的傷與現在的苦
作者:里查.史華茲
譯者:林宜汶
出版社:究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