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野千鶴子「如何做好研究論文?成為知識生產者,從提問到輸出的18個步驟」:研究生的投幣式望遠鏡(第四十四週)

當一個研究生,或者說是成為某種知識的生產者,是種相當讓人費解的狀態。文科的研究生,尤其像是被丟進大海裡,既看不到船隻,也看不到島嶼,雖然知道海裡有巨大的鯨魚和透亮如水晶的水母,但是找不到游泳的節奏,也缺乏深潛的肺活量。讀著他人的文章固然相當有趣,每天每天世界都在變得不可思議,但具體來說,自己可以做到怎樣的事情,怎麼成為稍微有點用處的研究生,怎麼成為學術世界裡的小小生產者而不僅止於愉快的消費者,整件事對我來說就是一個謎。

因為讀過上野千鶴子的<<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覺得是個可以信賴的學者,雖然學科有些不同,但還是想要知道別人是怎麼做的,想要知道別人是怎麼想的。

整本書主要分為兩個方面,其一是心態的建立,其二是方法的掌握。

作為一個知識生產者,對於自己的研究對象能夠抱持著怎樣的心態,對於自己的讀者可以有怎樣的想像,換句話說,為什麼要自己去生產知識呢,對於這個問題從各種刁鑽的角度切入。畢竟,學者既不有錢,通常也不有名,那麼執著於生產知識這件事本身的意義何在,只能回歸到自己身上,自己和世界之間的距離或是質問,把那些難以名狀的事物,用自己現在可以掌握的知識、語言,整理現存的知識,把自己在此之上想到的,進一步地用自己的話明明白白地說出來。讀著讀著,我倒是覺得如果世界是一個巨大無比的石塊,假設我緊緊盯著某個座標點上的一點,認為那點下面應該藏著某種礦石(某種真實),於是試著用所能推想得到最為正確的角度敲打,有時候可能會看見礦石的邊邊角角,那麼之後的人就可以繼續挖掘。文章既是記錄自己如何計算正確的角度,也要當時挖掘到的礦石的特徵據以推測後續可能的做法,倒是很像某種工具的使用說明書。

至於方法,書裡非常詳盡地分點分項地列出了可以做到的細項,不僅僅是產出的部分,甚至連如何面對評論、如何評論都愉快地進行了完整的說明。這部分難以摘錄,請自行參照書本:)

整體而言,讀完整本書的同時,會覺得學術工作真是好難好難,但也覺得學術工作實在是很有趣。怎麼說呢,能夠問出沒有人想過卻重要的問題,能夠想像出沒有人到過的地方並且確實地抵達,非常非常地有意思呢。撇除那些具體手段方法,本質上我覺得和村上春樹面對自己的創作的態度極其相近,需要高度的誠實,並且把自己與世界的關係完完整整地暴露出來,因為是怎樣怎樣的人,所以做怎樣怎樣的研究,寫怎樣怎樣的小說。

雖然很難很難,但因為可以稍微看見多麼困難,有點什麼可以參照比對,比起全然的未知、斷層,讓人心安得多。問題變成僅僅是現在的我可以做到什麼程度,之後還需要做些什麼,這些可以化約成為一個又一個代辦事項的清單,就比起單純的「我不知道」好上太多太多了。

再次覺得相當幸運,用很不怎麼樣的動機來讀研究所,但遇見的一切都相當有趣,讓人覺得世界是活生生的。而這本書或許可以讓我在這個有趣的世界活得久一些些,活得有品質一些些。以下摘錄喜歡的句子們:

提問需要品味和技術。技術可以磨練成長,但品味就不同了。品味會呈現一個人對現實保持什麼樣的距離和態度等生存方式。(第20頁)

要說對於書本、電影或漫畫的品味的自信倒是有的,對於世界或現實這種沈重又巨大的事物,我到底保持著怎樣的距離感,用怎樣的態度面對,我自己說實在也是相當好奇。有種被這些空白狠狠拷問著的感覺。第一次從命題作文的世界,來到了自己命題自己寫作的新世界。

「老師,所謂的問題究竟是什麼?」「就是緊緊跟隨著你的東西。」(第45頁)

讀到這裡,我倒是終於知道自己和法律的關係。高中時當學生法官,大學讀法律系,也做了幾年律師,自己說著討厭法律、法律沒有用,但還是繼續這樣子過,現在又讀了法律研究所。或許,難以斷定喜歡或討厭,但對於法律我就是有著深深的感情,想走也走不掉,不想面對也沒有辦法吧?連要說是法律緊緊跟隨著我,或說是我緊緊跟隨著法律,我也說不上來。

還有一個初學者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會省略對自己來說不證自明的內容。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不能算是資訊,但是自己知道的,不代表讀者也知道。是否能夠說明到讓毫無背景知識的讀者也能懂,這一點很重要。(第261頁)

我有個壞習慣,不管是別人從事我不熟悉的工作,做過我不熟悉的事情,又或是有著我不理解的興趣,我都會問一些我當下好奇的問題,並且希望對方可以在我沒有任何背景知識的情況下,依然能夠告訴我一些什麼。這大概是我判斷別人有沒有真的理解這件事的方法之一。但在對別人很嚴格的同時,我卻異常不擅長和別人解釋什麼,很容易跳過關鍵的環節,自顧自地得到答案。這大概是我的缺點,也是我希望之後可以做得好一些的地方。

自己到底是為什麼問這個問題?為誰問這個問題?想對誰提出什麼抗辯?想對誰傳達什麼訊息?這樣思考之後,自然就會看清想傳達的對象。接著,文體也會自動定下來。(第274頁)

自言自語也好,寫日記也好,都需要對象,前者是當下的自己,後者是之後的自己。我需要眼睛,需要耳朵,才因此存在,才有了言語。在這方面,越是具體的對象,越不會產生如果有十個讀者,有一兩個讀者理解了就好,其他的不管。越是具體的對象,越難逃避,在精神上耍小動作逃避的空間越小。人總是容易偷懶,想要得過且過的,因此不要事先逃走,也是重要的。比起誰也無法理解的話語,我更是希望能夠有誰知道我真正想要說的。

首先必須評論提問的獨創性以及主旨的清晰度,接著觀察整體架構與目次是否恰當,再來才是檢討邏輯推展與理論、概念裝置的使用是否恰當。(第285頁)

讀研究所到現在,覺得評論實在是好難。要用自己的方法去重新思考一次,而不只是記住別人怎麼想的,根本上來講,和我之前得到的教育方式完全矛盾。我很擅長被說服,要去獨立地說服別人,提出有建設性的提問,首先就需要相當程度的理解和準備,才能多少知道些什麼,才能掌握整體的位置。希望接下來能夠學會提出好的評論呢。

精神科醫師齊藤學曾說:「所謂的專家並不是深入了解某件事的人,而是能夠不斷提出適當問題的人。」(第298頁)

我本來以為讀研究所能夠讓人成為專家,或是說讀博士能夠讓人成為專家。但不論是哪個方面的專家,其實都只有在非常非常小的面積上深入地了解,對於其他部分則了解有限。讀書本身,不如說是讓人掌握成為某一點的專家的方法,並且能夠因應現實世界,找出當下需要解決的問題,自己解決一小部分,讓其他有興趣的人去解決其他的部分。我想,有點像是信號彈或是煙火台上的哨兵吧?因為站在離現實很遠的地方,可以一下子看到很遠的地方發生什麼事,多少能夠預見之後迫切需要解決、面對、思考的問題,所以告訴別人,我站在這裡,看到那裡有些什麼喔,但有什麼我並不知道,你們自己多注意點。能夠做到這樣的話,就已經相當相當有意義了。

最能讓人有所自覺的評論就是:「請用一句話描述你的主張。」(第301頁)

到了二十歲的末尾,漸漸意識到時間是有限的,越是年長越是重要的人,越會覺得自己的時間是有限的吧。因此不要浪費別人的時間,也不要浪費自己的時間,那一句話就像是錨一樣,讓自己不會走丟,不是為寫而寫,而是想要解決什麼而寫。

要他人閱讀書籍,就等於是剝奪他人的時間。我直到現在送別人自己的著作時,還是會覺得很不好意思,因為我不知道自己的書值不值得剝奪對方寶貴的時間。因此,努力簡潔、淺顯易懂地表達自己想說的話很重要。(第330頁)

我一直都不太喜歡人們在自己講的話別人聽不懂的時候,就覺得別人很笨。因為如果這件事別人本來就不懂,那麼既然是你覺得重要,想要讓別人理解,那麼別人無法理解的責任不就是在說的人身上嗎?正是因為別人不懂,所以需要說明,需要用別人現在也可以理解的方式進行必要的說明。忘了在哪裡讀到(應該是柄谷行人的書),對於異世界的人,也就是並未掌握相同語言的人而言,最初的對話是教育,也只能是教育,教育對方哪個字是哪個意思,在前提建立起來以後,才能夠對話。如果沒有這樣的誠意,再怎麼有意義的事物,也只能停留在自己的小小世界裡,沒有辦法抵達任何地方。

書籍資訊:
書名:如何做好研究論文?成為知識生產者,從提問到輸出的18個步驟
作者:上野千鶴子
譯者:涂紋凰
出版社:三采

留言

  1. 無名氏6/06/2021

    林書豪回哈佛畢業致詞 「珍惜人生奮鬥時光」學習享受過程
    2021年05月29日 11:04

    ▲林書豪回母校哈佛大學畢業致詞。(圖/翻攝自推特)

    ▲林書豪回母校哈佛大學畢業致詞。(圖/翻攝自推特)

    記者路皓惟/綜合報導

    林書豪應母校哈佛大學邀請,近日回到母校參加畢業典禮並擔任演講嘉賓之一,分享在哈佛大學的經歷,以及後期成為NBA球員的一些心路歷程,提到很榮幸成為一名哈佛校友。

    近日哈佛大學第151屆校友會年會,林書豪進行長達約10分鐘的分享,而有趣的命運巧合,2010年林書豪畢業時,剛好就錯過了活動日,「因為那時我正在湖人試訓,繞了一圈彌補失去的時光,非常榮幸能為2021年畢業生演講。」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林書豪表示,雖然哈佛大學的學歷對於籃球的職業生涯,沒有直接的相關性,但他還是很榮幸成為哈佛校友,同時林書豪也祝福學弟妹,珍惜人生奮鬥旅程的每一段時光,而不是永遠擔心下一個目標。

    林書豪提醒學弟妹要學會享受其中的過程,「每一個時刻都不同,如果無法享受過程,那麼也無法享受到抵達終點的快樂,因為總是會有下一個終點,這樣無法得到滿足。」

    同時林書豪還寄語哈佛大學的新生,他認為,自己孤單的成功是沒有意義的,只有當自己成功也為別人帶來啟發,一起達成自己的夢想,這時自己的成功才真正有意義。

    林書豪是哈佛大學校史上最成功的NBA球員,也是唯一一個拿下NBA冠軍戒指的哈佛畢業生。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